找到相关内容139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酒戒与酒害

    引起人们重视。当时,佛陀释迦牟尼为了防微杜渐而厉行。酒戒也就不难理解了。   佛教把酒戒不仅列入沙弥戒、比丘戒,还列入菩萨十重禁戒、居士五戒。五戒中、杀、盗、邪淫、妄四戒是性戒,酒戒是遮戒遮戒就是起...

    圣吉居士

    |戒酒|人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00492113581.html
  • 戒学之种类

    吾人从「戒法一味」的观点进而推求释尊处处说戒的本意,乃至诸乘施设戒法的差别,纔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。从戒法的差别去看,有在家戒,有出家戒,有声闻戒,有菩萨戒,有止戒,有作戒,有性戒,有遮戒,有世间...恶,而制为当行或当止之戒;二、为止息世人对佛子的讥嫌,而制定当止或当行之戒。前者名性重戒(简称性戒),后者名息世讥嫌戒(简称遮戒)。  所谓性重戒,是时不分古今,地不分中外,也不论佛出世与不出世,只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462901.html
  • 佛法大意

    。第五条戒是遮戒,对不受戒的人而言,他喝点酒不算犯罪,国家既然卖酒,老百姓就可以喝酒,只要不酗酒肇事,法律则不会追究责任。所以不饮酒戒是遮戒。对于佛教徒来说,守这条戒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饮酒过量会使人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2139527.html
  • 哈尔滨极乐寺将于1月26日传授三皈依、五戒

    条。一、不杀生,二、不偷盗,三、不邪淫,(出家为不淫戒)四、不妄语,五、不饮酒。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。酒是属于遮戒。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,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,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、与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三皈依、五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1/0857577449.html
  • 菩萨戒疑义(下)

    :共相者,是措“远离性罪”,也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四性戒;而别相者,便是性戒以外的一切遮戒。而作为菩萨摄律仪戒的,只是四性戒,并不关其他遮戒。所以《戒论》中才说“即先未受根本七众别解脱戒,菩萨律仪亦能生...自然也只是菩萨戒中通于一切戒的共相;一切戒都有不共的遮戒为别相,菩萨戒既不以其他戒之别相为自己的别相,则它自己也必有专属的遮戒为别相。而共相和别相两者全部,才是菩萨戒的体。  但是,菩萨戒的别相是什么呢...

    尘 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2667255.html
  • 略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

    邪淫、不妄语),原本是印度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(如前面提到在巴利文《长阿含》经中记载的故事),按照佛教戒律性质讲即为“性戒”( 另为“遮戒”。所谓性戒,即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自性是戒,本已违犯道德法律之罪,不待佛制故名性戒)。印度其他宗教亦有五戒的规定,与佛教的五戒相比,前四戒几乎全同,唯有第五条不饮酒戒,是佛教的特色(因为佛教戒律不仅有“性戒”亦有“遮戒”。所谓 “遮戒”, 遮即遮止,如饮酒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673529.html
  • 在家五戒含义

    饮料。  2、酒想: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。  3、入口:不得一滴沾唇,入口则一咽,犯一可悔罪。  杀、盗、淫、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;饮酒戒称为遮戒。  1、性戒: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,不应该做,应该戒掉,称为性戒。  2、遮戒:所谓“遮”就是防止的意思。饮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,它没有善、恶,但就能乱性,使人不能自我控制,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,乃至于破戒,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,所以要受持此戒。  杀、盗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2256001.html
  • 佛教饮食起居健康与斋饭素食

    中、杀、盗、邪淫、妄四戒是性戒,酒戒是遮戒遮戒就是起遮护l射巳作用的戒。  《成实论》说: “问日:酒是灾罪耶,答:非,所以者何,饮酒为恼众生故,而是罪因。若人饮酒,则开不善之门,以能障定及诸善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1464571.html
  • 戒说(弘愿译 本师雷斧随笔)

    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,犯即是罪。持即是善。又佛未结制前,其性之善恶未定者,为庄严性戒,为防护世人谤议故,佛以方便遮制曰遮戒。持者生福,犯则为罪。不受虽持而无福。不受虽犯而免罪也。是为遮戒之性质。   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2380081.html
  • 《戒律学原理》摭言

    因地、因群体僧团中的共同需要而制定。照佛教戒学的名辞,它是属于“遮戒”的范围,罪行不算太重,但却犯了不检点,或者失误的过错,是可通过发露(坦白)忏悔的。所谓“遮戒”,是遮止一切行为上的失误,避免招致普通人群社会的讥刺和误解,有失僧伽洁身自律的德行威仪。故说佛教的基本戒律,大部分都属于“遮戒”的规定,它是因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不同,乃至配合社会人群对于道德伦理的习俗观点,而产生防非止过的规定。  至于在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339654.html